01
奖励,是孩子必须面对的课题
在电影《小红花》中,由于父母很忙,男孩方枪枪被送到了寄宿制幼儿园。
老师根据小朋友的表现,决定是否奖励或扣除小红花。
从一定程度上来看,积分、成绩、奖金等外在形式的奖励都是小红花。
奖励,虽然可以带给孩子被赏识、被肯定的感觉,促使孩子改善行为,但是不当的奖励也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问题。
02
不当的奖励会伤害孩子
斯坦福大学教育学博士福特指出:
从短期来看,奖励能够使孩子产生高度的积极性。但从长远来看,这种手段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。
1、不当的奖励是一种变相的惩罚
夏王安排后羿进行射击比赛。
夏王说:“如果你射中了,我赐你黄金万两;如果射不中,就削减你一万户的封地。”
后羿听了很紧张。一向镇定自若的他,呼吸急促,拉弓的手也颤抖起来。箭射出去,距靶心有几分远。
当奖罚能够引起一个人强烈反应时,他会过于关注奖罚而忽视事情本身,结果往往差强人意。
心理学上把这种为了达到一个目的患得患失的心态,叫作瓦伦达效应。
成人面对奖罚尚且没有定力,何况是心智发育尚未成熟的孩子。
2、不当的奖励会削弱孩子的内在动机
叶子学习很刻苦,每当考好成绩,爸妈都会带她吃大餐、买漂亮衣服。
考上大学后,发现爸妈的奖励不再具有吸引力,考试也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指标。
她感到迷茫和疲惫,索性玩游戏、谈恋爱、到处嗨。
心理学家李雪说:
外驱力,也能驱动一个人,但它带来的感觉是较劲、痛苦和内耗。靠外驱力支撑的人,能量难以持久,早晚会遭遇反噬。
一个人成为自律的人,归根到底要靠内驱力,把奖惩施加在孩子学习上,是舍本求末的做法。
3、不当的奖励会促使孩子成为讨好者
有奖励必然附带条件,当父母向孩子传达出“你达到我的期待,我才会爱你”时,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爱,很容易变成讨好者。
在心理学上,一个人和父母的关系会成为他和其他关系的基础。讨好父母的人,往往会讨好他在意的任何人。
千万不要让你的爱成为孩子的奖励。
03
奖励面前,需要家长把关
奖励有利有弊,家长该如何把握好度?又如何帮助孩子面对奖励呢?
1、孩子感兴趣的东西,不给奖励
如果孩子喜欢读书、也很认真学习,不用奖励。对于孩子来说,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种享受。<br>
实验证明,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时给他提供奖励,结果,反而减少了这项活动对他的内在吸引力。这就是德西效应。
2、孩子不感兴趣的东西,适当奖励并及时撤消
豆豆不喜欢刷牙,妈妈说刷牙可以给他买汽车模型,豆豆很高兴地刷了牙。
不久,妈妈发起了愁,因为豆豆总喜欢和她谈刷牙的条件。
如果一味给孩子物质奖励,反倒会刺激孩子对物质的畸形需求,让孩子变得讨价还价,欲壑难填。
精神奖励可以是拥抱、微笑、竖起大拇指、口头鼓励等。
比如孩子读书半小时,拥抱一下孩子,夸奖他好棒。
在孩子养成好习惯时,及时取消奖励,毕竟,奖励的目的是不奖励。
本文网址:[field:arcurl/]
声明:本站原创/投稿文章所有权归东方育儿网所有,转载务必注明来源;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,不代表立场;如有侵权、违规,可直接反馈本站,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。
网友评价
来自青海省德令哈市的热心网友评价:
棒棒哒
来自福建省长乐市的热心网友评价:
来看了看
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的热心网友评价:
哈哈 写的 非常棒
来自江西省东乡县的热心网友评价:
非常用心 学习了
来自湖南省醴陵市的热心网友评价:
挺好的
10-31
10-31
10-30